查看原文
其他

韩启德院士北大演讲:医学是什么?

岐伯有道 2020-09-18

当今的世界作为一个科技引领的世界,也是一个召唤人文关怀的时代。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求善的科学精神。



2017年5月3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北大文研讲座”第三十八期暨首场“科学与人文”主题系列讲座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报告厅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教授以“医学是什么?”为主题进行讲座,介绍了中西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史,阐释了医学的科学属性、人文属性、社会属性。



医学是什么?


步入轴心时代(编者注:文明的轴心时代从公元前600年-公元前200年,以老子诞辰开始),东西方传统医学兴起,全世界同时有了理论的发现。韩院士指出,其特征表现为首先是脱离了神的依赖,客观的来观察病人,通过人的观察而不是神的旨意,在哲学思索中获得符合逻辑的理论,用以解释身体和疾病现象。


当时的医学确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底线,即不可以伤害病人。一般认为,从希波克拉底开始,因为有了上面这样的理论体系,所以可以说有了医学。后来发现的《希波克拉底全集》,据说有六十集。实际上并不是希波克拉底一个人写的,是前后经过约六、七百年的实践,后人逐渐增删整理出来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医生就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被公认是由高贵的人来做的,要求医生具有美德和优秀职业家的品质,这已经成为传统。


实际上在同一个时期,在中华大地上也产生了类似的传统医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黄帝内经》的雏形,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从此时到到汉朝,经过后人数百年不断的整理、完善,完成了传世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的理论基础上,以阴阳五行为纲,非常明确地阐述了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脉象、辨证施治等,形成了一整套以整体论为特征的理论体系。


中国的东汉末期也像古罗马一样瘟疫流行,张仲景家族里的多数人被瘟疫夺走了生命,所以他下定决心攻克这个疾病,他在书里写下的方子在那时候就已经发挥很大的作用。直到我们国家1957 年代流感大流行的时候,最后还是采用张仲景的白虎汤方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3 年非典型肺炎来临时,我们仍然参考张仲景和温病学派的理论,取得相当好的效果。所以说,就同时期而言,中医的水平远在古希腊罗马古典医学之上,在面临瘟疫时能够管用,所以老百姓相信中医。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在魏晋南北朝和金元时代,国家政治、社会极不稳定之际,都出了医学大家;甚至越是兵荒马乱、越是疫病严重的时候,越是推动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到19世纪中叶时,西方现代医学取得相当进展。鸦片在16世纪被发现可以用来止痛、止泻、止咳嗽,19世纪初步提炼出鸦片生物碱。到19世纪后期,才有了水合氯醛、巴比妥酸、索佛那三种用于催眠镇静的化学合成药物。


这一时期,西方医生的主要作用是安慰。有些外科手术已经在民间流传,范围也不断扩大,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医生干的事,况且没有麻醉、没有消毒,外科手术无法普遍开展。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科学与技术广泛合作的全新时代,医学技术在20世纪突飞猛进,临床医学取得跨越式发展。今天看病的几乎所有技术,都是在20世纪发明的。


从磺胺药、青霉素和胰岛素发现开始,化学合成药物与生物制剂大量发明和应用,从X光摄影到CT、磁共振、PET,影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外科手术从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发展到可以在所有器官进行,进而到替代外科(器官移植)、微创外科,生物工程技术普遍应用,医学发展到可以改变人类自己的生育、定向诱导干细胞的发育,乃至编辑自己的基因。



传统医学西方于5世纪后衰落,而在中国则长盛不衰,持续发展。现代医学随现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百年前全盘接受,至今已成主流医学。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医学水平已从追跑到并跑。同时我们一直强调中西医结合,不断探索着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融合的途径。


现代医学尽管得到那么快的发展,但是它在疾病面前依然是很无能的。从传染病来看,艾滋病疫苗至今造不出来,药物仅对部分病人有遏制发展的作用。埃博拉、寨卡等新病毒不断出现,流感到现在每年都会有两种抗原组合的新类型流感(包括禽流感)流行。


在中国,手足口病居然成了发病率首位的传染病,而且越来越高。以前有特效药治疗的结核病、疟疾,现在抗药性越来越强。麻疹、猩红热,像我们小时候几乎非常普遍的,后来基本见不到了,但现在又开始流行。


血吸虫病--毛主席曾写过《送瘟神》--我们通过大搞群众运动已经基本消灭,但现在死灰复燃。2004年到2013 年,我们国家的传染病的发病率每年净增5.9%。在非洲等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传染病还仍然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对抗菌素的耐药发生得非常迅速。


说到底,人跟微生物要去对抗的话,谁比谁强呢?一定是微生物,因为微生物的遗传基因,从适应性上看要比人先进。为什么这么说?它几天一代,甚至几小时一代,每换一代,基因就有适应性突变的可能;而我们人类要20 年才遗传一代,一般要到生育新一代的时候基因才可能有新的组合,基因适应性比微生物差得多。所以在微生物面前,对传染病的防控,人类绝对不能盲目乐观。



上个世纪80 年代美国曾经誓言到二十世纪末要征服癌症,到现在非但没有征服,癌症病人反而越来越多,对恶性癌症仍然束手无策。癌症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到现在还搞不清楚。乃至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教授前年和最近两次发表研究论文,提出癌症三分之二是由细胞传代过程中基因随机突变而生,就像上帝投骰子,投到谁就是谁。


冠心病和脑卒中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首位的死亡原因,每年每十万人中有272 人死于这两种病。精神性疾病也越来越多,我们小的时候都从来没有听说过自闭症,现在挺常见了,这个病不是人为编造出来的,真得很痛苦、很严重。


抑郁症,如果我们现场做一个调查,依照10 个标准自己打分,估计至少会有三分之一的人会被认为有抑郁症。老年痴呆,只要你活得足够长,差不多的人都会得。所以对于在这些人类主要的疾病,我们都还没有好的办法。



医学的三重属性


医学具有科学属性,人文属性和医学属性,我们不能忘记医学的初心,医学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她的目的在于维系人类自身的价值,保护自身的生产能力。



1
科学属性


医学发展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发展规律,但其同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体是整合性的巨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自稳态性、开放性和时态性。目前科学还没有破解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采用还原论研究模式,存在路漫漫和难整合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分子到原子再到量子,发现了越来越细致的尺度,还原似乎永无止境;另一方面,还原以后几乎不能精准地整合起来,系统一旦被分割,就会丧失信息。还原程度越高,分割产生的失真就越严重,至今还没有建立可用于整体状态描述的体系。


同时,生命具有不确定性。表现为随机性、偶然性。现在临床医学也面临分科越来越细的问题。同时,临床循证面临困境,多数疾病的诊疗还无证可循,很多病的诊断还仅凭医生集体的经验来制定标准。即使经过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得到循证结果,也只是群体概率,应用到每一个病人的时候还是需要根据医生的经验来做判断,临床决策还是离不开经验性与艺术性。


因此,医学发展需要更多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交叉研究;从目前看来,医学无法完全依靠现代科学的实证与量化分析,仍然需要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和经验性方法。



2
人文属性


对医学价值的判断既有客观标准,又有主观标准。客观上医学延长了生命,大大改善了生活质量,对生产力、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主观上人们的价值判断却并不与此平行,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活得久,活得那么健康,医学也从来没有这么成就斐然。

然而矛盾的是,医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招致人们强烈的怀疑和不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健康水平、对生命和生活的不同理解,医学的价值判断和主观偏好有所不同。



医学既治病又治心。心理因素对健康至关重要,医疗过程中需要对病人进行心理关怀,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心灵伤痛。传统医学落后的时代,医生主要发挥心理安慰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技术的盲目乐观,拉远了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基于此,叙事医学兴起,要求医生看病不单单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经济社会和家属状况等。


医学是有边界的,随着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医学的期许不断提高,加上现代科学具有的意志自由的秉性,现代医学已经被赋予了过度的使命,比如医学“生活化”(如美容、脱发、变性、男性更年期等)、衰老逆转研究、抵抗死亡、“征服疾病”等等。(编者注:准确的说是现代医学有边界的。中国的医学是从有界限到无界限的,医到文明。)


有的时候,医学把危险当作疾病治疗,就拿高血压来说,我们要求对高血压知晓、控制、治疗,这是出于以下几点事实:一是高血压人群冠心病和脑卒中10年发生风险率升高3倍;二是降压治疗可以降低约30%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三是西方发达国家高血压人群控制血压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下降。



然而,再仔细分析一下,在我国,高血压总体人群10年内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风险率为5.6%,降低30%发病率,即降为3.9%,实际意义是100个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10年内只有1.7个人收益,他们还要承受药物副作用的可能,并加重经济负担。


所以,单独针对高血压这一危险因素来普遍治疗并不是理想的办法,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而已。实际上医学界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综合考虑高血压者的具体情况,根据血压升高的程度、不同年龄、有没有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生活习惯等等来确定危险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治疗和怎么治疗。


还有一个问题,高血压人群,应该把血压降低到什么水平比较合适,也是值得讨论的。由此,韩院士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总体上延长了人的寿命,改善了健康,但人类身体本身的进化远远赶不上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迅速变化,由此带来包括慢性病在内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对此,人类除了坦然面对外,重要的是尽力改善生活方式,而不是把主要责任赋予医药。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不满,源于缺乏对医学目的和要到哪里去的思考。


3
社会属性


一方面,医学和公共卫生、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紧密相关,共同影响健康;另一方面,医学技术发展体现社会伦理。医疗技术发展引发医疗费用快速增长,超过了社会经济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医学享用程度受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加重了社会不公。


医学技术发展方向影响医疗资源分配、总体效率与社会心理。此外,资本驱动医学技术发展,健康产业成为支柱行业,资本进入药物和医用耗材的生产流通、医疗机构与医疗服务等方面。但是,资本是一柄双刃剑,容易造成过度诊断与治疗、药物研制逐利导向、药品和耗材流通领域腐败、传播与传销(养生节目中的过分宣传)等方面的负面作用,需要把控好方向,把好关。


同时,资本开始浸淫学术,比如由药厂炮制的论文,请著名的专家在著名的刊物上署名发表,药企通过支持学术活动影响临床医学。这些也都值得警惕。


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可能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整合,迎来人类医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认知型人工智能会自主深度学习,并做决策;人工智能不会有感情,但可以讨人喜欢。


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收集基础上的人工智能技术,能让医学对现代科学所得到的还原性研究成果的综合能力大大增强,也使大量经验性观察结果得到最快、最全面的收集、评判和应用,克服现代医学不整体、忽视经验的弊病,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提供可行路径。


针对同学关于大数据应用方面的问题,韩院士指出,需要特别注意数据的质量,比如中医中的典籍和偏方就有所差别,文献资料具有复杂性;同时,人体比较复杂,一次检查只能得到有限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他希望能够通过今后的研究加以改进。



老子《道德经》中的经典论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家应该永远不应忘记维系人类自身价值、保护自身生产能力的医学初心。


编者注:

我们编发此文,是希望大家去思考,什么是医学?

每一个人都应该想一想:

我们病了怎么办?

我们老了怎么办?

我们死了怎么办?

现代的回答很简单,去医院、去养老院、去火葬场,这对吗?这是愚笨的人回答。

中国文明在传承的体系里,对这些都有深刻的回答、反思、操作的指南,这些是医,不但医病,还医人,医心.....


文源: 承朴堂


肥儿茶-健脾消食化积-成人小儿都适用

健脾强肾壮骨话补钙 - 后爱傲骨无双

我研究癌症一辈子,为什么却劝人不要轻易开刀? | 肿瘤院士汤钊猷

震惊全球:樊代明院士讲出医学真相、诺贝尔医学已把医生导向歧途、近50年全球没有生产出什么好药

程书钧院士:癌症、高血压、糖尿病最怕这1个字!

为何很多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肿瘤院士孙燕一语道破天机⋯

87岁院士两次被海关拦住,只因长得太年轻!他的养生秘诀是…

樊代明院士:外科医生挖肉,内科医生下毒,放疗科医生烤电,最后病人死了,癌细胞还活着!

四位院士力挺中医:中医解决了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

“我就是高血糖,我就是不降糖!”这位院士的激情演讲,让千名医生点赞!

樊代明院士震撼演讲:感冒是我们治好的吗?所有的感冒不治也好

西医院士樊代明:我为何力挺中医

樊代明院士:当医生真的很难

中 国5位最顶尖的肿瘤院 士讲了5句话,教你一辈子不得癌 !

彭鑫博士谈学习刘有生善人医道的体会

德国大学教授如此评价中医,令无数中国人汗颜!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